郭台铭骂的东芝案骗局,不过多幕讽刺剧

郭台铭骂的东芝案骗局,不过多幕讽刺剧

郭台铭在记者会上说,东芝半导体竞标是高科技的大骗局。

郭台铭今天真是火大。鸿海股东大会记者会上,他痛批“东芝半导体竞标是高科技的大骗局”,并直接点名是日本经产省安藤局长在“做局”。后者主导将东芝半导体优先议约权交给日美联盟。

过去几周,夸克微评不断零星点评着这一竞标案,并强调它已成一个“IP”、“已经审美疲劳”,要它“歇歇吧”。因为,我们也已看出,收购案已被扭曲操作,许多因素超越了产业面,已朝政经世界的力量平衡,成为全球几个关键区域的讽刺剧了。

事实上,多少年来,这个行业诸多整合大案里,都充斥着类似的味道。包括软银收购ARM。当然中投也曾想二级市场收购它,未果。

这里面有太多意识形态的力量。郭台铭连续受挫,也跟这个深有关联。过去多年,他一直被视为台湾地区深蓝阵营商业大佬。去年有人还鼓噪他去代表国民党竞选所谓领导人。

过去一段,外媒也不断在暗示,日本政府担心郭台铭与中国大陆走得太近。

这部分原因肯定少不了。上次鸿海收购夏普的进程里,就已经遭遇这类考验。

于日本也是。半导体业,相比光电业,对于日本来说,有更多复杂的情结。这个我结合自己年初一篇文章多说几句。

半导体业曾是上个世纪日本经济总量逼近美国时的最强大的工业品类。

上世纪80年代中,美日两国电子业竞争如火如荼。日本半导体因质高价低,在全球前10大企业中占据9席。而东芝半导体正是那时的王者。那时的英特尔们还是个小弟。在此支撑下,日本电子终端大举渗透全球,包括美国。

如今轮到东芝半导体要卖掉。日本人自尊心肯定受到1万点伤害。光电部分卖给了郭台铭,如果半导体再卖给他,这画风,就像鸿海吞噬日本电子业的样子。

政经世界里的日本,肯定不情愿。台湾地区与它很近,一度马仔,但日本人秉性就这样,宁肯朝美国人低头,也不愿将核心东西转售大中华。夏普案,如果不是日本政府与相关机构无法为财务危机兜底,即使接盘也难拯救,郭台铭的机会也不大。

日本人即使屈辱,应该也会达成日美联盟,整体操作这一案例。确实够屈辱的,接着上面说。当年美国一看日本半导体太牛逼,就开始通过场外手段实施阻击、封锁。

1982年2月,里根政府接受国防部建议,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斤肉日本半导体。3月,美商务部警告日本倾销。日本马上提价,但美企仍无力竞争。之后再提价,美企仍不同意。年末,美日成立高科技小组,展开大规模谈判。1983年签订初步协议。日本躲过一劫。

198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大增46%,产业一片乐观。但1985年经济萧条打击了产业,美国半导体业下降30%,许多企业濒死挣扎。于是再度开罪日本,归因倾销,发起301条款起诉。1986年,日本被迫与美国签署条约,停止所谓倾销,屈辱地为美企“预留”日本20%市占。就是说,无论如何,美企在日本都要20%的份额。好搞笑,好屈辱。

而美国得寸进尺。1987年3月,再度借口日本未守承诺,对后者终端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高达3亿美元,持续4年。到1991年,限制到期,美国再度要求日本预留20%的本土份额给它。到了1992年,美国终于正式打破了日本的半导体业全球地位,转身成了新的领导者。1994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商务部、能源部、军工人士召开了一次发布会,强调了美国在全球半导体业中的领导地位。当年,美国半导体企业在日本的市占率,已经等于1986年的两倍。

这是我年初一篇文章里的内容。绕过来叙述一下,是要你看到日本半导体业没落背后的悲情,而今东至半导体的命运里,有多少难以描摹的遗憾与屈辱。

日本人的心脏屈辱成了强大吗,你妈?这不过是受制于老美,跟着后者封锁中国吧。而郭台铭只不过是一个抬轿的。

过去多年,美国主导的瓦森纳协定,持续封锁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至少要保持对中国两代或两代工艺优势之上,才考虑放行一些项目。台积电上海厂、英特尔大连厂都是如此。

但是,在短期无法打破这一铁幕之前,中国仍要适应这种游戏规则。你也很难逾越。

郭台铭也是如此。就这点来说,他可以骂日本人,但并不等于说,他上面那句话就完全合乎游戏规则了。这个领域,无论全球被严重扭曲操作到何种程度,你只有先适应,才能借助自身综合禀赋打破。

在商言商,就算日本人做局,你也没有任何理由强行收购。

而且,在我的观察里,这么多年,郭台铭也不像是一个真正胸怀中国市场的企业家,他身上也有种种扭曲。

中国大陆早就是鸿海主要版图,但多年来,他的言论里,充满太多偏执。比如,他对三星恨之入骨,在他眼里,唯有联日抗韩,才是最大的出路。

大陆在他那里,更多还是市场与部分客户。鸿海最新一些前沿项目,都没有落在中国大陆。最新的光电工厂,在与川普会见之后,已经确定落户美国。鸿海前沿的战略规划里,大陆仍更多是市场、供应链、成本要素。

这种视野,无形中压缩了鸿海在全球腾挪的空间。如此,他对日本工业的依赖过重,就更容易给予日本人更多扭曲操作的筹码,连番受到捉弄在所难免。

事实上,也不止郭台铭与鸿海。台湾地区之前的存储芯片双雄力晶与茂德,它们对外寻求整合时,也是通过与美国产业及资本嫁接,寻求出路的。

当然,如此种种,在我看来,也不是铁板一块。日本人虽然希望通过日美联盟操作东芝案,仍不太可能彻底放弃鸿海或者其他:

一是它必须着眼未来市场高地,尤其中国市场;

二是最后看谁出价更高;

三是看谁能为东芝提供协同度较高的模式支撑,比如终端企业们。

这三点里,鸿海都有一定优势,但都不够直接,除了钱的因素。当我们看到戴尔、惠普甚至苹果传闻也要参与时,就能体会有所不同。

我个人判断是,东芝肯定肯定是要继续放大这一案例的影响力,以争取更多接触对象,在竞标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筹码,拉抬价格。

而且,只要这个过程里,它的财务面不会曝出重大危机,它就不但能够得逞,甚至还能自救,并完成一场相当出色的市值管理任务。

不信,你去看看东芝电子的股价。去年年初,东芝危机爆发,多项资产相继剥离,半导体业务一开始不在其中,当时,股价一下探底。然后不久,半导体业务传出也要出售的消息,哇靠,东芝股价涨到年底,到达一年来的高点。但持续没有定论,直到去年末,它的股价3天跌去40%,惨爆了。而今年2月下旬,当郭台铭开始连番喊话收购时,它再度创下一天拉高20%的疯狂一幕。东芝股价随着收购案进程进入戏剧性的阶段。

截至目前,虽然没有回到去年年末的高点,看形状,仍在上升通道中。看样子,日本人一定会把这场戏演足。

郭台铭恐怕将会焦虑很久。收购东芝不仅仅是补足半导体业务的问题,而且也是鸿海集团掩饰业绩不利、通过资本操作度过难关的手段。你知道,一般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巨头通常都会来几项并购,财务操作可以为业绩创造缓冲,粉饰报表,这效应,有的可以几年。

鸿海股东大会上,郭台铭坦承去年营收没有成长,只是获利有所提升。尽管这几年不断提出新愿景,并且嫁接中美等市场要素,但结构转型压力巨大。它必须走出过于依赖苹果手机的局面。要知道,2008年它吃过一次苦头了。

2009年,他回归前台,承诺股价若回不到新台币200元,他就不交棒。今年以来,鸿海股价上涨了36%,可是目前不过113元新台币,郭台铭交棒的日子还早。

尽管如此,看着郭台铭这一代老年企业家,我也会生发感动。很多人会嘲讽他们,觉得这帮人平均年龄那么大,还在前台活跃,压制年轻人。而大陆互联网企业家都那么年轻。然后就得出台湾地区这种局面无疑是等死的样子。

我从来就不这么认为。因为,制造业与互联网的人力结构、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相比来说,制造业没有10年以上的经历,都可能是毛毛头。仅仅熟悉生产线,跟产品打过交道,跟许多供应链企业打交道,深入车间现场,熟悉复杂的工艺与流程,带好一支支团队,培养起出色的结伴,没个20年,可能都难说好。其实,日企、中国大陆的制造企业,大部分也是这风格。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嘲讽他们。郭台铭的喊话里,其实也映射着中国大陆科技行业的艰困。互联网业不能完全代表整个科技业。

中国的科技制造业面临的难题,许多方面比鸿海还重。拿半导体来说,过去两年,全球那么多重大并购案,几乎没几家由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地操作,有限几个还都是外资的形式。

看看紫光集团赵伟光的言论,就能体会到这里面的悲情。

但同样,你也不能立马突破海外封锁,人家就不直接给你。你还是要首先适应游戏规则。在这个基础上,你还不能彻底放弃自主之旅。

近期围绕高通、大唐联姻的瓴盛科技发生的争议,其实就折射出这种悲情。

这悲情里有我们甚于东芝案的扭曲。中国过去一年来的重大项目,基本都由国资主导,这透露出强烈的意志,但也反映了一种别样的封闭。

有时我想,郭台铭老说联日抗韩,好像他所能整合的要素只有日本企业,中国大陆似乎不在他的眼中。实际上,台企参与大陆半导体项目,也有无奈:一是台湾地区当局封锁;二是本地也不轻易让它投资。

我说的市场扭曲局面,确实不止于美欧日韩台湾地区,中国大陆也是如此。我们长期以来的悲情,成了歇斯底里,最后同样变异成了一种封闭。

昨天复旦微电子高管说,中国半导体若走向封闭,未来会付出万亿美元的代价。可能夸张,但趋势一定如此。

当然,我还是整体乐观的。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最集中的市场。先进工艺进不来,美日等高科技也会缺乏商业化支撑。毕竟,用户不会单独买你芯片,它们需要的是各种解决方案尤其终端产品。

过去,海外终端事业发达。比如美国PC、手机市占率曾连年第一;美欧日本高端家电占比最大;后来三星崛起,统治了手机市场,电视等领域也是世界第一。中国大陆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庞大的产能,但全球份额一般。这种格局之下,海外半导体企业的产能消化方面,对于中国没有依赖。

在我的观察里,至少2004-2005年以前,我们还感觉不到它们尊严的失落。

但是,之后10多年,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后,中国手机产业规模高速扩张。截至目前,中国品牌不但在本地碾压三星苹果,更是在海外开始形成挤兑。印度如此,非洲也是。一个传音品牌非洲市占率竟然超过30%。

而这一周期,海外PC业单体企业也被联想超越。家电行业,欧洲伊莱克斯、美国GE以及日本诸多品牌则经历了复杂的整合,部分资源已被中国大陆消化。其中,日本9大电子品牌快速萎缩的局面,世所罕见。而巨头三星,去年手机危机不过是信号之一,事实上,几年来,它一直遭受巨大考验,谋求转球。

中国消费类终端,比如手机、PC、电视(总产量)、空调等多个品类都已经是世界第一。这对全球半导体企业来说,可谓是最大的产能消化支撑。而中国人口众多,又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且消费力不断提升。

我的意思是说,未来,美欧日韩中国台湾如果继续对中国大陆实施封锁,受损最大的是它们自身。中国暂时拿不到最核心技术,但这也会逼迫中国本地的工业走向自主。而海外技术积淀较深的巨头,将受困于未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场景,无法获得更大的商业化支撑。

我们是有太多悲情,民族主义情绪总是泛滥。但这也是正常的反应。有时,我也这样想,假如海外对中国松绑部分技术,中国本地企业还有多少机会?

“开放”是把双刃剑。过去多年,我们以市场换技术的失败案例太多了。“市场”甚至人口流量已经成为中国调控全球的策略。

所以,东芝案的扭曲操作,只是过去冷战思维下的一个新案例,但它不会成为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产业壮大的障碍,它只是一个个案。东芝半导体出售,本身就不止是日本工业的危机,也是美国欧洲的危机。

结合东芝半导体业务诉求,我自己的预判是,它不会放弃中国要素,一定会通过曲折的逻辑重新渗透。

今日的东芝电子,在全球半导体群雄中名列第八,营收规模依然高达100亿美元,仍是整个行业的核心玩家。它的核心业务集中在存储芯片与分立器件,有许多直接迎合中国市场的巨大机会,比如汽车电子,这个一直是东芝电子核心地盘。几十年来,东芝向全球各大汽车厂商提供了大约20多亿片各类半导体器件,覆盖汽车娱乐系统、车身控制、汽车空调、动力总成、汽车安全等几乎所有领域。

此外,车载半导体与存储方案、高性能模拟器件与分立器件、无线连接和传输技术都有不错的基础。而中国大陆恰恰是一片概念热土。

夸克点评。覆盖百家、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创事记、腾讯、搜狐等。

商业合作请联系:2223843522(QQ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